目录:
第一章:日常饮食竟吃了这么多致癌食物
第二章:生活中九种最容易致癌的食物
第三章:“酸性食物”真的致癌吗?
诱发癌症的因素有许多,饮食是其中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食物吃了容易诱发癌症呢?
日常饮食竟吃了这么多致癌食物
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更会吃了,讲究色香味,于是这就给商家提出了要求,为了赢利一些化学物品帮了商家大忙,让这些伪健康食品在我们生活中肆意出现,不知道不觉中我们竟吃了这么多致癌物!
1、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主要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有关。目前已发现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共有400余种,其中约20种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苯并 (a)芘是最重要且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中苯并(a)芘主要来自烧烤类食物、食品加工及包装污染等。
2、环境雌激素类
环境雌激素类主要包括乙烯雌酚、多氯联苯、二英等物质。乙烯雌酚是常用于动物饲料中的促生长激素之一,也是一种性激素。多氯联苯和二英都是最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富集作用)于动物的脂肪组织。故应少吃富含脂肪的肉类,如肥肉、五花肉、肥瘦肉、排骨、高脂肪牛排、肥鸭、肥鹅等。
3、氯乙烯
日常生活中,氯乙烯主要来自包装食品的塑料袋——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因含有未聚合的单体——氯乙烯和添加剂而具有一定毒性,不应该用于包装食品,国家亦有规定限制其使用,但在农贸市场仍然大量使用该种塑料包装食品。 比较而言,聚乙烯则安全无毒,可以用于包装食品。目前在规模大一些的超市都使用该种塑料包装食品。其特点是表面有一种蜡样的光泽,用手抚摸有一种滑润稍硬的感觉,用力搓有响声。
4、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一种发色剂,常以混合盐的形式加入肉类制品中,如各种火腿肠、午餐肉。 亚硝酸盐在食品中或胃中均可用以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大部分(80%)N-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胺等都是比较明确的致癌物质。
除肉类制品外,腌制蔬菜(如酸菜)、不新鲜的蔬菜也是亚硝酸盐的重要来源。另外,有些加工食品,如熏鱼、腌肉、酱油、啤酒、油煎咸肉等都含有较多N-亚硝基化合物。研究发现,食入维生素C、E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大蒜、洋葱、茶、猕猴桃汁、柠檬汁等可以阻断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人工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多数用煤焦油或以苯、甲苯、萘等芳烃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大部分有害,各国都对其加以严格限制。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主要有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鉴于合成色素对人体可能有致癌作用,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吊白块
吊白块的化学名为甲醛次硫酸氢钠,属于工业用漂白剂,不属于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有不法者把它添加于腐竹、米线等加工食品中。
吊白块已被国家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人体可能致癌物。
苏丹红
苏丹红是化工染色剂,也不属于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许多商家把它用于红心鸭蛋、辣椒酱、调味品、咸菜、辣味方便面等需要红色的食品中。
2005年曝光的“红心鸭蛋”事件之后,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苏丹红。苏丹红也是IARC确定的人体可能致癌物。
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易溶于水,溶液呈蓝绿色,具有相当好的杀菌效果。一些不法商贩滥用孔雀石绿消毒养鱼池、运送鱼类的车厢或容器等,以防止鱼鳞脱落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曾引起“着名”的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事件。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是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可引起肝癌、食管癌等。黄曲霉主要污染花生、玉米、花生油、大米等。购买、储存粮食、花生、大豆等食物时要注意避免发霉。购买花生油时要选择信誉可靠、不含黄曲霉毒素的产品。
5、杂环胺
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它们主要产生于高温烹调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肉类食品。
烧烤、煎炸鱼类或肉类中含有较多的杂环胺。一般的,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产生的杂环胺越多。因此,要少吃,最好不吃烧烤、煎炸的鱼类或肉类。
丙烯酰胺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
根据卫生部2005年发布的第4号公告,炸薯条、炸薯片、方便面、油条等油炸食品,以及速溶咖啡、早餐谷物等焙烤食品都含有较多的丙烯酰胺。因此,应尽可能用蒸、煮等不超过120℃的方法来烹饪淀粉类食品,改变喜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饮食习惯。
生活中九种最容易致癌的食物
对于癌症的研究,在近三十年内已取得较大进展,其主要原因不外乎理化因素、生物因素,而还有一部分就是自身免疫力降低、遗传等因素。而日常生活中对癌症所能做的预防也不过是规律饮食、规律作息、强壮身心而已。然而在饮食这个部分,许多人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常见的食物,却是最大的致癌因素。
1、咸鱼
咸鱼产生的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同样含有致癌物质,应尽量少吃。
2、烧烤食物
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烤乳猪、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强致癌物不宜多吃。
3、熏制食品
如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4、油炸食品
煎炸过焦后,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咖啡烧焦后,苯并芘会增加20倍。油煎饼、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条等,因多数是使用重复多次的油,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
5、霉变物质
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致癌毒草素———黄曲霉菌素。
6、隔夜熟白菜和酸菜
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亚硝酸胺致癌物质。
7、槟榔
嚼食槟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个因素。
8、反复烧开的水
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生成致癌的亚硝酸胺。
9、火腿+乳酸饮料
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饮料一起食用易致癌。为了保存肉制品,食品制造商会添加硝酸盐来防止食物腐败及肉毒杆菌生长。当硝酸盐碰上有机酸时,会转变为一种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酸性食物”真的致癌吗?
近年来,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的辅助下,有关食物酸碱性质和人体健康的宣传铺天盖地,令消费者目不暇接。其实,诸如“酸性食物致癌”、“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等宣传都是在误导消费者,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1、食物的酸碱性
所谓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为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是在食物化学研究中应用的名词。这种研究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它是根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来分类,而不是以食物本身的酸碱口味来划分的。如果灰分中含有较多磷、硫、氯元素,称为成酸食物或酸性食物;而如果钾、钠、钙、镁含量较多,则称为成碱食物也就是碱性食物。由此可见,食物的酸性和碱性是由其化学本质决定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维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酸碱度,血液的pH为7.35~7.45,处于弱碱性,这也是所谓的“食物酸碱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即人体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由此产生了所
谓多吃酸性食物能导致酸性体质,不利于身体健康;相反,多吃碱性食物则可形成碱性体质,有益于健康等。其实,如上所述,食物分为酸碱性是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而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分布、代谢等复杂的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代谢产物。
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人体酸碱度的正常调节是通过血液自身、呼吸及肾脏的调节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2、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为属于碱性食物
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的分类方法,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众所周知,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并非因为他们属于碱性食物。中国营养学会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此进行了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而且还形象地举例说明如下:“按照“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3、现代医学中没有酸碱性体质之说
在“酸碱性体质之说”的强势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虽然也感觉它说不清、道不明,而且有时还自相矛盾,但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都逐渐接受了它。
其实,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这些词。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之所以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在于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即体内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和肾脏调节。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调节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
人体的血液不可能单纯靠吃所谓的酸性食物就能“变酸”,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被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这是严重的疾病,必须要治疗,根本不能靠吃“碱性食物”来解决。应该强调的是,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酸性体质的人,因为不管是在医学临床还是在研究中,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正常生存的。
4、尿液酸碱度与血液酸碱度不是一回事
相信许多人在网上读过类似“通过测尿液的pH值来判断体内酸碱度“的文章。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pH值5.0~7.0),而尿液的酸碱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酸碱度。尿液酸碱度确实与饮食相关,吃肉蛋奶时,尿液会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会相对偏碱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它的pH值不能代表血液的pH值。而血液酸碱度不是自己在家就能做的,需要到医院由专业人士通过专业仪器测定出来的。
5、“酸性体质导致肿瘤”吗?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性体质论”中很吸引眼球的一点,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其实肿瘤有很多种,每种肿瘤的诱发因素都不同,公认的致癌因素很多, 但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这个说法。所以,肿瘤是各种综合因素所致的,并不是一个酸性食物就能诱发的。
“酸碱性体质论”声称,癌症患者100是酸性体质。确实有些病人体内酸碱度呈酸性,而这实际上就是如前所述的酸中毒,也就是说,不是所谓的“酸性体质”导致了癌症,而是癌症病人的代谢出了问题。
6、吃碱性食物长寿吗?
“人体酸碱平衡论”声称,常吃碱性食物长寿。果真如此吗?以盛产寿星的新疆为例,那里老人的饮食以肉和馕为主,蔬菜摄入不多,还喜欢喝白酒,肉和酒都算酸性的,这显然跟上述理论相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有规律的生活才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此外,新疆的百岁老人大多生活在农村,那里空气质量较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压力较轻。最关键的是老人都会自我调节,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长寿和常吃碱性食物的理论沾不上边。
结语:总之,所谓的“食物酸碱平衡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么消费者应该如果选择食物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等,这些都是根据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而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将会误导人们对食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