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外科整形手术?
对自己的脸颊“舞刀弄枪”相信是很多人对美丽执着的最后一个算盘,比起躺在病床上局部麻醉,太多人愿意每天对着镜子涂涂抹抹就好,何必“蹬鼻子上脸的”呢?但保养品近几年发展得再完善,也不代表精细化工业从此征服医疗界,说到保养品尚未攻克的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黑眼圈和皱纹,无论含金量多高的产品,它们所能作的只是对这些瑕疵淡化,淡化,更淡化,而且效果因人而异,耗时到是同样长久。反观医美领域,简单微整形范畴的注射,激光类就有多种可以获得明显效果的项目供不同人士选择。所以在,选购时,记住媲美的意思可不是打等号哦。
防晒效果持续XX个小时?
小时候写论文老师总会告诉我们作比较,列数字最具说服力,所以难免长大后不少人看见官方数据总是心服口服。品牌在测试防晒乳时多数是采用光感材料接受紫外线照射,而且实验过程中的单位用量符合标准。而实际生活里,我们使用防晒乳基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皮肤。皮肤作为有生命的机体,它和实验建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活物,它会分泌油脂,它会代谢角质,它会排汗…它会产生诸多影响防晒乳发挥实际效果的行为,而且在用量方面,测试时采用的标准是每平方厘米两毫克的防晒产品,这就意味着一次使用下来全脸至少涂抹半调羹的量才能保证达到你所认为的防护时长。如果你是油性皮肤,如果你爱淌汗,如果你平日化妆,如果你经常嫌防晒乳油腻而下意识的减少了用量,请忘记广告上的承诺,每两到三小时自动补擦一次吧。
30天显著提亮肤色?
还记得自然实验课上有一个名词叫“控制变量法”吗?它的意思是想对照一组实验结果究竟受什么要素影响,在保持其他几个影响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你所要探究的目标要素,然后观察变化,这个实验适用于在受控变量较少的实验体上进行。肤色受多少外在条件的影响?紫外线,皮肤激素水平,角质层含水量,肌底微循环……再算上个人的基因,生活习惯,居住地,用药情况等,我相信这不是一个作控制变量法的好实验体,30天变白?哪怕不防晒也没问题?拜托,美白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程,越投机越失败,从多方面下手吧,比如多摄入VC等。
药妆品,更温和安全低致敏率?
影响皮肤的是保养品成分和配方,不是产品名称的前缀和头衔。药妆品在一些发达国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了靠医生处方才能拿到的产品,只在药房销售的产品以及医生参与研发的产品。而在中国,皮肤科医生与保养理念的结合才刚刚起步,从一个现象就可以看得出来:你青春期长了一颗暗疮,是去医院挂了门诊号,还是跑去美妆店买了一瓶号称祛痘的洗面奶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在国内,提到药妆,大家想到的无非是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几个孺妇皆知的药房销售品牌,而不是一种生活护理方式。同时这几个品牌也没有绝对的数据表明,他们一定比市面上的其他品牌更不会让人过敏。
亚洲品牌,更适合中国人的皮肤?
如果理论成立,整个欧莱雅集团和宝洁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不应该出现美白系列,因为西方人亲睐古铜色,在肤色问题上它们应该只擅长把自己弄黑而不是一副权威信赖的姿态,向亚洲女性销售它们的淡斑膏!这个问题,如果倒退100年或许值得考虑。但当今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让太多差异逐渐缩小了,不只是技术的差距更是认知的差距,外国人可以打着我们的太极,用着我们的针灸理疗养身,我们也在享受抗生素在救死扶伤上的突出贡献。在现代社会,太多的技术专利是相通的,越是资深的品牌越会把经费花在产品的研发上,你以为你手上的面霜不过是他们家老板上个星期刚想出来的点子而已吗?在出产以前,已经有无数的前期准备和实验保证它的安全与疗效,并且进入21世纪,更多的品牌把自己的研发中心设在亚洲,旨在更了解亚洲女性的特点,提供更完美的产品,有需求就有市场指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