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间 今年寒露节气是什么时候

发布者:是风动 2017-6-29 18:05

现在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节气养生法,尤其是中老年人,时时关注着节气的变化。而如今,寒露节气即将来到我们的身边。寒露节气,光是听名字就能感受到这个节气的冷意。那么,寒露节气到底是什么时候呢?寒露节气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答。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指将欲凝结的寒凉露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8.318,20世纪C=9.098。

举例说明:2088年寒露日期=[88×0.2422+8.318]-[88/4]=29-22=7,10月7日是寒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三候意思是说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气候特点

寒露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寒露期间天气气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气温降得快

寒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气温降的很快,往往昨天还是高温天气,今天就要穿起了毛衣。寒露节气会带来大量的冷空气,有时还会造成秋风秋雨的现象,温度瞬间下降十度以上。不过,这种秋雨一般来的快也去的快,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2、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几种有危害的天气

1、雾和烟霾

10月的气温下降明显,每当遇到秋雨,空气中丰沛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有时出现雨雾混合或者雨后大雾的情况。特别是在夜间,更为多见。进入10月,在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辽宁东南部、河北和山东的东部、皖南、湘西、鄂西、四川盆地、重庆等地,可能形成成片的雾区,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和交通安全。2004年北京10月8日,“寒露”节气的当天早晨,迎接上班市民的便是一场大雾。北京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只有200米左右(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

空气由于受到了高压的影响,大气层结构很稳定,所以在没有风的时候,城市之中的汽车尾气与废气、尘埃便不容易扩散出去,所以就会形成烟霾天气,让人感觉呼吸很难受。而如果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就会形成雾霾的天气,车辆行驶的时候要注意。

2、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渭水和汉水流域、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秋季多雨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降水量秋季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以9到10月最为集中。降水时间长,秋雨绵绵,降水强度一般不算大。9-10月份总雨日一般都在20-30天。特别是在四川盆地,几乎大多数年份都有。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和收晒有较大的影响。在寒露期间,华南东部有时也有这种对秋收、秋种有影响的连阴雨天气。

3、寒露风

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引起显着降温,造成晚稻瘪粒、空壳减产,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因这种低温冷害多出现在寒露期间,故被称为“寒露风”。一般来说,寒露风对水稻危害的气象指标因水稻品种和发育期而异,各地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通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作为出现寒露风的标准;华南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作为标准。

4、高原山区雪害

进入深秋,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以及四川西部,拔海高度较高的高原山区,开始出现雪量大的情况,给当地交通、畜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5、热带气旋

虽说7-9月是热带气旋活跃期,但在10月,仍有热带气旋活动,只不过次数开始减少,而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的强度有时仍较强。

寒露养生重在养阴润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

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寒露节气养生

起居调整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而“一场秋雨一场凉”,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寒露节气中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每天早睡早起,让自己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也要注意好劳逸结合。寒露节气寒气已经很重了,我们要防止发生感冒现象。在白天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打开窗户,保持房间里的空气清新。

饮食调养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总结:寒露节气我们一定要做好养生工作,在生活方面,我们要注意好起居的习惯,注意身体的保暖。饮食上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而且要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谨防受凉感冒。小编在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过寒露。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