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叛逆行为的心理因素

发布者:辰星毅点 2015-12-25 15:04


影响中学生叛逆行为的心理因素

在现今社会,许多家长都渴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家长的严格要求,学校的严格规章制度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稍不顺心就会郁郁寡欢,严重者往往产生叛逆心理,做出叛逆行为。因此,针对中学生众多的叛逆行为,我们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教育政策,帮助他们安全度过青春期这个叛逆期,促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专家认为中学生处于身体生长的高峰期,自我意识也高速膨胀。然而,他们心理的发展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他们自我意识在加强,总想自己独立,不依靠父母,在经济上却又不得不依赖父母,这就导致了青少年中学生生理跟心理的矛盾。因此,我们常说青少年中学生正处于 “心理断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矛盾,那中学生就有可能走上歧路。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管方式的不当。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要么娇宠,要么严厉,甚至体罚,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形成偏激的心理。他们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心理发展高峰的青春期,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特别敏感,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父母的关系、家庭气氛等对学生的叛逆心理也有影响。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时常争执,家庭充满矛盾时,学生会因为缺乏家庭关爱而产生叛逆。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心理叛逆的易发群体。

2、学校或老师教育的原因。

目前大多学校依然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试的教育制度导致学校的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开展。有些老师偏好成绩好、平时表现佳的学生,他们偶尔违反纪律,老师也会适当偏袒,其他的学生肯定会有不满,即使他们没有把话说出来,也会以顶撞老师、课堂开小差、阳奉阴违等方式来表示他们的内心不满,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

3、成长阶段的引导不力。

众所周知,青少年中学生的叛逆行为是和年龄相关的,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必经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成长,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再盲目听从父母或老师的话。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他们这种心理,要好好引导、耐心教育他们。但有的学生因为从小被娇惯溺爱,任性叛逆,即使出了错,父母或老师也不加以纠正,放任自流。待到长大后习惯已成自然,要改也就难了。

二、如何消除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学会沟通,以身作则。

影响中学生叛逆行为的因素除了青少年自身生理的发展之外,还有家长、老师和朋友对他们的教导或态度。作为老师或父母,我们要学会超脱自己师长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来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他们叛逆的根源。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领袖而不是监工;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模仿的榜样。”作为老师,应该处处、事事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自觉自愿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指引,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青春期是形成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时期,而父母是中学生接触最早最多的老师,如果父母没有作好榜样,青少年很有可能会以父母不好的行为为学习对象,形成叛逆行为。

2、艺术地批评;学会赞赏。

有的家长和老师见青少年做错了事就毫不容忍,一味地批评,这样很容易伤害到青少年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控能力,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和老师先对青少年的优点或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再指出错误之处,青少年就能接受批评并尽快改正错误,这是自尊心得到满足的表现。实践证明,这些青少年  是可以养成自控能力的,消除逆反心理的。所以请学会以赞赏的眼光来教育青少年,赞扬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徐州励志少年教育机构的教育专家李老师认为:人们的心灵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

3、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迷恋言情小说等,必须尊重青少年的情感和人格,应对他们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疏导,启发他们去思考,去认识,给他们独立自主、痛下决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要用具体事例打破青少年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长辈的冷静、善诱,去换取青少年明智的选择。

三、预防青少年产生叛逆行为、心理的措施

教育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心理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通过比较,叛逆的青少年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不良的亲子交流;亲子间缺乏依恋;过于易变、严格或宽容的家庭约束方式;父母婚姻不和;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监管。这些家庭教养方式都跟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预防青少年产生叛逆行为,首先就要从父母做起。首先要注重和孩子的亲子交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形成正确的依恋关系;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溺爱。其次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夫妻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要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