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的水果种类可是数不胜数,大家也只是知道水果吃了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可在水果里不同的水果是有不同的功效的,它们给人体的营养也是不同的。龙眼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吃龙眼可以增加食欲,因此很多人在吃的时候,忍不住多吃。那龙眼的主要功效有哪些呢,在平时的饮食上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我们跟随360常识网一起来看看吧。
一、龙眼的主要功效
1、益气补血,增强记忆
龙眼(龙眼干)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及蛋白质等,含铁量也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又能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以补血。龙眼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脑细胞特别有益,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2、安神定志
龙眼(龙眼干)含有大量的铁、钾等元素,能促进血红蛋白的再生以治疗因贫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龙眼(龙眼干)中含尼克酸高达2.5毫克(每100克),可用于治疗尼克酸缺乏造成的皮炎、腹泻、痴呆,甚至精神失常等。
3、养血安胎
龙眼(龙眼干)含铁及维生素比较多,可减轻宫缩及下垂感,对于加速代谢的孕妇及胎儿的发育有利,具有安胎作用。
4、抗菌,抑制癌细胞
动物实验表明,龙眼(龙眼干)对JTC-26肿瘤抑制率达90%以上,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给癌症患者口服龙眼粗制浸膏,症状改善90%,延长寿命效果约80%。
5、降脂护心,延缓衰老
龙眼肉(龙眼干)可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与衰老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黄素蛋白——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二、龙眼的食用禁忌
1、脾胃有痰及消化不良者忌服,以免因淤痰堵塞在胸口而引起哮喘。
2、孕妇,尤其妊娠早期,则不宜服用龙眼肉,以防胎动及早产等。
3、因其葡萄糖含量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服。
4、大量食用龙眼容易上火,龙眼易生内热,所以少年及体壮者不宜多吃。
5、如有小便黄赤、大便干燥、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表现者切记不要吃龙眼。
7种龙眼食疗方帮你吃走疾病
【一】龙眼枸杞鸡汤
材料:鸡肉400克,龙眼100克,枸杞子25克,盐4克。
做法
1、鸡肉洗净,切块,龙眼去壳,枸杞洗净浸泡片刻。
4、鸡肉块放入滚水中焯烫后捞出,冲净后放入锅中备用。
5、将龙眼、枸杞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
6、然后再改小火慢炖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气血双补,补虚养身。
【二】龙眼大枣粥
材料:大米或糯米100克,龙眼肉10克,大枣10克,适量白糖。
做法
1、首先把大米或者是糯米洗干净,将龙眼肉、大枣也洗净。
2、加适量水煮,用文火熬煮。
3、熬煮60分钟后,粥熟加适量白糖调匀,即可食用。
功效:用于心脾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纳少等病者或气血不足之人调养。
【三】白糖龙眼百合莲子
材料:龙眼肉50克,百合50克,莲子50克,白糖50克。
做法
1、将龙眼肉、百合、莲子洗净。
2、将以上三味放入碗中加清水,放锅内蒸。
3、莲子熟后,加白糖50克,再蒸10分钟,即可分次食用。
功效:补益心脾,用于心脾虚之心悸、气短、失眠之调养。
【四】龙眼鸡翅
材料:鸡翅一对,菜心50克,龙眼肉20克,红葡萄酒、花生油、白糖、酱油、盐、湿淀粉、姜、葱、高汤各适量。
做法
1、先把鸡翅膀洗干净,然后用酱油、盐腌片刻,葱洗干净切成段,姜切成片,菜心切整齐备用。
3、将油倒入锅中烧热,放入鸡翅膀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汤汁留下待用。
4、锅内留少许油烧热,放入葱段、姜片,煸炒出香味,加高汤、红葡5、萄酒及鸡翅膀,放盐、白糖,将鸡翅膀烧至熟透,脱骨,码入盘中。
6、将菜心、龙眼入锅烫熟,摆放在鸡翅的周围。
7、将余下的葱用油煸出香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把烧鸡翅的汤汁滤入,用湿淀粉勾芡,浇在鸡翅膀上即可。
功效:益气养血,壮筋健骨,适用于产妇气血虚弱,乏力等症。
【五】龙眼莲子汤
材料:龙眼肉12~15克,莲子(去心)12克,芡实10克,茯神9克,盐适量。
做法
1、将龙眼肉、莲子、芡实洗净。
2、共煎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自汗等症治疗,亦治贫血、神经衰弱。
【六】龙眼红枣银耳羹
材料:龙眼25克,红枣30克,莲子30克,干银耳5克。
做法
1、干银耳用水泡发后洗净撕成小块,红枣切开去核。龙眼剥去外壳后,放入热水中浸泡一会,去掉核。
2、银耳和莲子放入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原因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煮约40分钟至银耳黏稠。
3、随后倒入红核肉和龙眼肉,小火煮约30分钟即可。
功效:可补气血,恢复元气,抵御风寒,延缓衰老。
【七】龙眼菠萝汤
材料:龙眼肉100克,菠萝肉200克,红枣100克,砂糖适量,精盐少许。
做法
1、把菠萝肉放在淡盐水里面浸泡10分钟左右,将红枣洗干净并去核。
2、将龙眼肉、菠萝肉、红枣一同入锅,加水800ml,旺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煨l~2小时。
3、至水剩约300ml时加入砂糖调匀即成。
功效:补心安神养血、输卵管堵塞有什么症状升血压,适用于血压过低,失眠头晕及手足软弱无力等症。